一篇文章告诉你,中国的供热情况有多复杂!

2019-11-21 11:25 佚名 中国地暖网

         一说起供热,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暖气。暖气在很多人的概念中,不就是烧烧锅炉吗?

  其实,还真不是。如果仅仅是烧个锅炉这么简单,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来说,给广大的南方同胞提供个暖气,那是分分钟的事。
 

  可是为什么却迟迟实现不了呢?这就得从我国的集中供热的历史、地理气候特征、以及建筑结构等几方面来说,小伙伴们搬好凳子听小编道来。

 

  一、中国集中供热的历史

  中国是在建国以后才开始出现集中供热,形式和技术都是参照前苏联的模式,在当时我国的经济条件下,集中供热只是存在于少数城市,并未全面普及。
 

  截至1983年底,三北地区102个城市中仅有17个城市建立集中供热设施,共铺设供热管道600余公里,市政供热面积3,000万平方米。
 

  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,集中供热逐渐从大型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普及,这一时期是我国集中供热高速发展的时期。到2000年,我国市政集中供热面积已经有11.08亿平方米,20年间,增长了30倍,这数据看起来是不是很惊人?
 

  然而,这仍然只占到整个北方城市10%的比例,也就是说还有90%的地区,没有集中供热。
 

  到了新世纪,我国供热行业蓬勃发展,大型城市和二线城市基本实现80%以上的供热,截止2016年,市政供热面积已接近70亿平米。但是,在北方,仍然有很多偏远地区没有暖气,以自采暖为主。
 

  说到这里,就要提到我国最早关于集中供热的一条法规,在1986年国务院20号文和建设部《城市集中供热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》,这部法规提出了集中供热的发展思路,其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但城市集中供热发展序列并非平均发展,而要考虑城市的性质、地位、气象条件等条件,并与城市经济建设和能源建设相适应。”
 

   什么意思呢?通俗点说就是暖气不是你想有,想有就能有,它跟城市的经济情况、能源状况、气候条件密切相关。就是说,即使在北方地区,仍然有一些城市因为其自身规模、能源限制,不具备集中供热的条件,事实上,这段话放到现在,依然具有指导意义。
 

二、中国地理、气候条件的复杂性

 

   上图是中国的传统南北分界线,以秦岭淮河为界,将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区,北方采用集中供暖系统,而南方由于建国初期的经济情况,不允许建集中供热设施。这条南北分界线,一直沿用至今。
 

   而实际情况是,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,呈阶梯状分布,山地高原多,东西横跨6个时区,整个国土陆地面积与欧洲面积相同,这使得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复杂的国家之一,表现出来的气候条件也差异较大。
 

  中国《民用建筑设计通则》GB 50352-2005,将中国地图按照建筑气候划分,可以分为建筑气候区划包括7个主气候区,20个子气候区,七个主气候区从冷到暖依次为:严寒地区,寒冷地区,夏热供冷地区,温和地区,夏热冬暖地区(如下图)。

 

    对于寒冷和严寒地区,这一地区冬季长,夏季短,气候寒冷,冷空气频繁,普遍的供暖特点是连续供暖且供热时间长,达到150天~250天,室内温度20度以上,目前这两个区域都已经实施集中供热。
 

    而温和地区以及夏热冬暖地区,由于其夏天漫长,而冬季非常短,且温度不低,全年不需要供热。
 

    因此,处在中间的夏热冬冷地区(图中黄色区域),也就大家所说的湿冷的“南方地区”采暖,最近几年要求集中供热的呼声渐高。
 

    由于历史原因,夏热冬冷地区,只有局部地区如合肥、上海等地有集中供暖,这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工业如纺织厂等需要消耗大量的蒸汽,因此本地会有热电厂来生产工业蒸汽,顺便为附近居民提供供暖,但这一部分比例很低。
 

    剩下的居民基本上没有供暖或依靠分散供暖。早期会有火炉以及炭盆,但是近几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,燃气管道的普及导致壁挂炉的应用越来越多,燃气壁挂炉+散热器/地暖成为南方采暖的主力军。
 

    我们从地理上来说,这部分地区,包含了我国上海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全境;江苏、安徽、四川大部;陕西、河南南部;贵州东部;福建、广东、广西北部和甘肃南部的部分地区。
 

    从气候上来说,这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0~10℃,7月平均气温25~30℃,年日平均气温≥25℃的日数40-110天。年日平均气温≤5℃的日数0-90天,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闷热、冬季湿冷,气温的日差较小,寒冷天气有2~3个月。
 

    也就是从供暖角度来讲,供暖周期短,对温度的要求并不是很高,反而是因为湿度太大的原因,导致体感温度很低,最大的特点就是人们所说的湿冷。
 

    三、建筑标准的多样性

    中国幅员辽阔,地形复杂。由于地理纬度、地势等条件的不同,各地气候相差悬殊。因此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,各地建筑的节能设计都有对应不同的做法。
 

    炎热地区的建筑需要遮阳、隔热和通风,以防室内过热;寒冷地区的建筑则要防寒和保温,让更多的阳光进入室内。
 

    为了明确建筑和气候两者的科学关系,中国《民用建筑设计通则》对7个主气候区,20个子气候区建筑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。根据建设设计的标准,北方的建筑主要是防冻、防寒,南方的建筑主要是防热、防潮。
 

  这是因为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低于5℃一年是超过60天的,甚至超过180天,有供暖的强需求;而长江流域一般也就有不到45天的时间平均温度低于5℃,在建筑上如果特别注重保温,既不经济,又在夏天等炎热季节难受。因此,各一级区划,建筑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。

一级区区划指标列表






  并且,严寒地区、寒冷地区的新建房屋必须安装供暖设备,而南方地区也就是夏热冬冷、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,并没有强制安装供暖的要求(如下表)。

中国建筑气候分区


        这就是北方的建筑,墙壁一般较厚,很少有大窗,并且有很多保温设计如聚氨酯保温板,这种设计可以减少冬季热量的逸散;而南方的建筑,墙壁一般较薄,很多大玻璃窗,主要注重通风的原因。
 

  因此, 综合以上几个方面,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势复杂、气候多样、建筑标准不同的国家,实行集中供暖,不管从技术还是管网铺设来说,其复杂程度可以想象。
 

  首先,因为中国地理气候的复杂,地域的广博以及建筑要求的多样性,导致供热情况需要因地制宜,从整体到分散,需要的系统形式多样。
 

  其次,虽然集中供热相对来说价格便宜,且舒适度高,但是,多年以来粗放式的供热形式,使得能源消耗巨大、且管网面积大,输送能耗高也是不争的事实。
 

  并且,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,南方采用分户式的采暖设备,如空调、壁挂炉、发热电缆、电热膜、小太阳等等,形式多样,此外,还有电采暖,例如这两年兴起的空气源热泵,还有电锅炉及发热电缆等形式都是对集中供热很好的补充。


收藏 举报

延伸 · 阅读